作者:戴斌
旅行遇見互聯網 生活開始了新常態
當前,旅游已經成為國民的、大眾的、日常的消費選項和常態化的生活方式。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僅國內旅游就有5.26億人次的市場規模和4213億元的消費規模,預計到2015年年末,國內旅游人次將會達到40億。作為轉型與發展中的大國,旅游領域已經進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意味著旅游真正成為了老百姓常態化的生活方式。
值得關注的是,借助于移動通信、互聯網和大數據,游客在目的地空前地介入當地市民的生活和休閑空間。過去旅游是一個封閉的世界,市民去逛超市、去逛百貨商場、去看電影、去喝咖啡、游客去哪里???游客從機場坐大巴到酒店,進景區購物、吃團餐,然后回去了。兩個是一個割裂的世界。但今天游客更愿意去哪里,他們不再僅僅去專門為游客準備的場所,更愿意去外灘、去鑼鼓巷、去西湖、去隨便任何一個地方走一走。
戴斌認為,如果一個產業的發展、一個生活方式每天都需要不斷地話題來刺激它,它一定不是常態化的,一定不是成熟的。當旅游進入常態化以后,它可能不再是每天都要討論的話題。
旅行遇見互聯網 旅行的組織方式有了新變化
當旅行遇見互聯網,旅游與旅行的組織方式不一定是團隊的、集體的組織方式,而是互聯網時代下更多的兼容了面向散客和自助的旅游方式。戴斌說,從我國旅游與旅行市場宏觀數據來看,國內旅游的97%、出境旅游的65%、入境旅游的85%的游客,已經不再僅僅把自己的行程完全交給旅行社去打理。
戴斌介紹,入境的外國游客和港澳臺同胞對內地目的地信息的了解,38%來自于互聯網,而來自于旅行社、門市部的咨詢和目的地、政府的推廣活動分別只有2%-8%。
旅行遇見互聯網 時尚開始有了新選擇
旅游是為人民謀幸福的一件事情,是一個時尚的事情。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一個地方美麗不美麗,值得不值得去,已經不再是某個擁有信息壟斷權力的精英機構說了算,而是由千千萬萬的普通游客的主觀感知和評價分享結果說了算。
戴斌舉例,一次國際性的研討會上,有幾位目的地推廣機構的市長講各自目的地信息。某市長說該市是多少朝的古都、 GDP多少、市場多大、出過多少名人、獲得國家的什么牌子,講完卻沒人記住講了什么。而一位外國游客簡單了描述了他對這個城市的印象,“在這個城市的火車上,看到一位農村大嫂解開懷給自己的孩子喂奶,感到中國人是那么安祥、那么充滿母性的光輝”,這才是最打動人心的。
“網站、郵件、博客、QQ空間、微博、微信,人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擁有如此之多的傳播渠道,如此平等的交流和互動的平臺。”戴斌說,還有移動通訊,特別是智能手機的商業創新,人們不僅可以低成本地獲得目的地多元化信息,而且可以越來越方便獲得各種各樣的旅行信息。流動的信息、方便的獲取渠道和低廉的價格,進一步加速了旅行進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歷史進程。
旅行遇見互聯網 商業開始了新模式
“山山水水和歷史文化仍然會是吸引游客到訪的理由,但他們更需要全面而深入地體驗整體目的地生活環境。”戴斌說,從生活視角來看,異地生活方式從來就不存在一個封閉的旅游世界:公交、地鐵、出租車本地人可以乘坐,外地人一樣可以坐;餐廳、酒吧、咖啡廳,本地人可以消費,外來的游客當然可以去消費;博物館、咖啡廳、影劇院、明星演唱會,本地人可以去,外來人更可以去。民航、高鐵、高速公路為代表的交通網絡的快速發展和網絡約車平臺業務的商業創新,城市和鄉村自然而然地就還原成為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間。旅游產業的邊界一旦打開了,在資本、技術和創業者的共同推動下,面向本地居民的生活服務和面向外來游客的旅行服務將會不可阻擋地、不分彼此地融合在一起,這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遇和商業創新空間。事實上,旅游與旅行已經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活躍的領域。
旅行遇見互聯網 觀念和思維要改變
如何把外來游客的需求疊加到目的地存量需求上,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市場空間呢?如何讓面向本地居民生產生活服務的公共資源、商業資源、才能、人才等無形資產的資源為旅游所用呢?戴斌認為,在越來越去中心化的時代,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基層的民間的力量和社會群體的活力去創新引領旅行和互聯網的未來。
他建議,政府管理部門、司法機構觀念和思維要改變,既要從市場效率出發支持旅行與互聯網領域一切能夠推動產業升級的市場創新、技術創新和商業創新;也要從社會公平著眼,為那些在時代進步和市場轉型過程當中受損的群體提供就業指導、產能轉型等方面的補償機制。
來源:人民網